• 手机版

范进中举故事梗概300字(“一巴掌”讲透《范进中举》)

100人浏览   2025-01-10 11:45:25


“啪”

今天我们来啪啪……,哦不对,今天来讲《范进中举》。

刚才啪那一下,大家都已经了解了,那是胡屠户打在范进脸上的一巴掌。而这一巴掌也是全剧的高潮。又是啪啪,又是高潮的,这是在讲课吗?是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巴掌。

一、这一巴掌是谁打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一巴掌是谁打的。这不废话吗?当然是胡屠户了。没错,就是他!看来,这位先生胆量甚是了得,对得起他成日杀猪宰羊的营生。可是,大家注意到他打这一巴掌时的心理了吗?打这一巴掌前,他干了啥?第七段中“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壮一壮胆……”,第八段“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大家注意,这胡屠户又是壮胆,又是手抖,这也不像平日里杀猪的人呀?看来,胡屠户在他女婿面前很是怯懦胆小呀。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不是这样的!胡屠户是个两面人,在女婿中举前他可不是这样的!

对,在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是劈头盖脸地骂,毫不留情。相信大家也都已找到了(1、2段),甚至有的老师还会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咱们就不在这儿糊弄观众了。谈正事儿。

胡屠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差变化,主要是源于什么呢?——中举。

这么神奇吗?中举就能让一个人发生如此云泥般的变化吗?是的,中举就是科举考试乡试中考中,即为举人。一旦中举,就有可能官路亨通,一旦为官,权钱皆备,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甚至有的人连梦都不敢梦的美差呀!

看来胡屠户不光会卖肉,还会卖艺(演戏)。那我们接下来就找一找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

太明显的咱就不说了,谁都能理解的,找那也没甚意思,咱就说一说那犄角旮旯的东西,因为这些地方一般人发现不了,但却是作者要表现的(大家注意,小说里是没有废话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作者精心编排的)。

咱们说胡屠户的两次登门和两次说话。

1、两次登门

第一次是范进进学后,也就是捞了个秀才后,胡屠户登门。

先来看胡屠户此番登门的目的。第一段中“我所以带个就来贺你”表面看,这是来祝贺的。但胡屠户一坐下,就开始数落范进,说他是现世宝穷鬼,哪有这样用骂人的方式来祝贺的?可见祝贺并不是胡屠户的本意。大家在往后看,“你如今中了相公……体统……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大家发现没?胡屠户这是来教导范进的,你现在虽然是个秀才,但也是有身份的人,可别给我丢脸。这里能看出胡屠户极其好面子,而且也能反应出他对高阶层的在乎,范进中举后胡的表现就更能表现出来了。因为他本身地位地下,尽管卖肉能挣着钱,但屠户这个身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地位是不高的。不像现在的人有钱就有地位。

接着说胡屠户此番登门,可以看出胡屠户表里不一,嫌贫爱富,前倨后恭,虚伪好面。我想,这些词语老师们都能分析出来,但我们要细分析文本。

大家注意到胡屠户第一次登门是带着什么来的?——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而且是一个人来的。

这是为了给范进他们吃吗?既然胡屠户来了是祝贺范进的,那么拿点礼物也是情理之中,可是你看第一段最后几句“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多少酒食能把胡屠户吃成那样?显然,是把自己拿来贺别人的东西几乎自己吃喝尽了。说到底还是嫌范进穷。

我们再来看胡屠户第二次登门。这时范进中举了。胡屠户这次不是自己来的,身后还跟了一个烧汤的二汉,这二汉手里提着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钱。我们先说说这次来的目的。

第七段“正来贺喜”,看到没?又来贺喜来了,你会认为这是真的吗?你可能会说,应该是真的,因为这次没骂范进。肤浅了不是?那我们来看看最后一段,胡屠户临走时对着女儿说的话“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姑老爷今非昔比了……”看来贺喜的诚意还是不够的,这明显是来巴结和讨好的嘛。两次登门表面是来祝贺的,但实际上胡屠户内心打着小算盘呢,做买卖的就会打算盘。可见这人自私虚伪,嫌贫爱富。

再来看第二次来的时候拿的贺礼,较第一次多了太多,而且还是让一个佣人拿着,哦,是“提着”,尽管贺礼多了点儿,但至于两个人拿吗?而且也没那两个人拿呀,是那个二汉提着的。四五千钱就那样提着吗,那么一个爱财之人,这些钱就这样外露了吗?很明显这是在显摆么。第一次怎么不跟个二汉,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也不值得跟和二汉,再说了,这么点儿东西也怕别人笑话。这是一个好面儿的屠户。

2、两次说话

当然,胡屠户不止说了两次话,我们找的这两处是在第二段骂范进时“我听见人说……”和第九段夸范进时“我每常说……”

第一处骂范进,是听人说怎么怎么样,你看,既骂了范进,也推了干系;第二处夸范进,是对着众人说的,说“我每常说”,事实上他经常骂范进,一次也没夸过。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岳父当得好,眼光又好人又善。这也是胡屠户这样说的目的。可见其虚伪好面儿,还略显狡黠。

以上是我们主要谈的关于胡屠户人物形象的体现,当然文章里还有好多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地方,这个应该不难找到,在此不再赘述。

这就是打那一巴掌的胡屠户,一个虚伪好面,嫌贫爱富,自私贪财之人。

这些特点仅仅是胡屠户的吗?其实,文中提及的人物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二人没有交集,各走各的道,中举后,送房送钱,拉拢关系。这不是嫌贫爱富吗?还客气地说与范进是世交,这不是虚伪吗?再看众邻人,范进中举前无人问津,即便家里人饿了两三天也无人接济帮衬,可中举后,拿米的拿米,拿面的拿面,主动帮忙的更是不在少数。这不是嫌贫爱富吗?这不是对权势的追逐吗?再来说范进,中举前一心为功名,苦读不辍,家里连锅也揭不开了,他也顾不上,他不是好吃懒做,他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科举考试上。他想要成为人上人,他想要权和钱,他也爱财,不然不会在张乡绅走后让他妻子打开看那银子,他若不爱财,也不会拿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这里强调的是六两,也就是比胡屠户第二次来时拿的钱少多一点儿。

这里的所有人都爱财,都追名逐利,都嫌贫爱富,这是他们的共性,也是我们的共性。《儒林外史》第一章就言明了,作者赞赏推崇的是像王冕一样淡泊名利的人,他批判的是与之相反逐名逐利的人。若少数人逐名逐利,那么,极有可能是这些人本身的原因,若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性格,那就不仅仅和他本身有关系了,很有可能,这种性格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作者在揭露和批判这些人性当中的恶时,也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即科举取仕制度。

所以,我们要谈第二个问题了。

二、这一巴掌是谁打的?

没错,和第一个问题相同。但答案显然不能再是胡屠户了。是作者。因为文章是作者写的,吴敬梓想让谁打就让谁打。所以追根溯源,这一巴掌应该是作者吴敬梓打的。

大家想一下,一巴掌真的能把一个疯子治好吗?要这样的话,精神病院多顾几个杀猪的,每天练臂力就行了,哪还用得着医生?这显然是一种文学的手法——夸张,作者意在讽刺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对科举、对功名的痴迷,从这一角度看,这一巴掌打的是读书人。但读书人这样痴迷于功名,这还是科举制度的病因,从这一角度看,这一巴掌打的又是科举制度。这下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了,作者既在揭露和批判人性,又在指责和批判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