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事故应急预案

100人浏览   2024-09-13 09:47:39


我国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任何生产经营单位都应该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后,应进行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2)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3)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5)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7)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8)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二、应急预案的分级和种类

(一)应急预案的分级

应急救援预案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五级。

V级:国家级应急预案;

Ⅳ级:省级应急预案;

Ⅲ级:地区、市级应急预案;

Ⅱ级:区(县)/社区级应急预案;

I级:企业级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种类

应急预案按时间特征可划分为常备预案和临时预案(如偶尔组织的大型集会等),按事故灾害或紧急情况的类型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预案。而最适合生产经营企业预案文件体系的分类方法是按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进行分类,即将生产经营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划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以保证预案文件体系的层次清晰和开放性。生产经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按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进行分类,多采用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的形式进行编制。

(1)综合预案

综合预案是生产经营企业的整体预案,从总体上阐述生产经营企业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通过综合预案可以很清晰地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的应急体系及预案的文件体系,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生产经营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即使对那些没有预料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的应急指导作用。

(2)专项预案

专项预案是针对生产经营企业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例如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等的应急而制订的。

专项预案是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某特定危险的要点,对应急的形势、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现场预案

现场预案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编制的。它是针对生产经营企业特定的具体场所(即以现场为目标),通常是该类型事故风险较大的场所或重要防护区域等所制定的预案。例如,为危险化学品事故专项预案而编制的某重大危险源的场外应急预案,现场应急预案的特点是针对某一具体现场所存在的该类特殊危险,结合可能受其影响的周边环境情况,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中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周密而细致的安排,因而现场预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现场具体救援活动的指导性。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一)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应急预案,只有具有良好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保证应急救援的成功进行,实现应急救援目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决定了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应急预案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工艺过程方面的危害辨识、设备维护管理及风险评价、作业场所环境、危险化学品、应急劳动保护品的选用、医疗救护、消防与治安等多个方面,单靠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编制应急预案,首先要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并由相当层次的领导担任负责人,以便调用各方力量,保证编制小组的建立、资料的搜集、资源的评估等方方面面难以保证或困难较大的工作能得到充分保证。

(二)授权、任务和进度

1、获得授权

由编制小组牵头部门,代表应急编制小组,编制预案编制计划及所需的各项保证措施,报小组负责人,经管理层讨论通过,最终获得最高管理者的明文授权。

2、发布任务书

小组负责人,根据领导授权发布任务书。任务书主要内容: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原则;编制应急预案的对象;应急预案的功能目标;编制应急预案的人员;编制应急预案的进度;编制应急预案的经费;编制应急预案的要求。

3.预案编制的进度与内容

(1)明确任务的优先顺序

要根据预案编制的基本步骤和企业危险特性及人员素质、相关资料、物力、财力等资源情况,将各项工作进行优化排序。

(2)编制工作时间进度表

根据工作优先顺序,编制各项工作的时间进度表。若情况发生变化,及时对时间进度进行修改。

(3)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可参考几个阶段进行:人员培训、资料收集、初始评估、预案编制、预案评审与改进、预案发布。

(三)资料收集

1.收集资料的作用

资料收集,是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丰富的资料,将为下步预案的编制进度与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应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地多收集相关资料。

2.收集资料的种类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技术标准;相关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国内外同行业应急救援成败案例;国内外同行业应急救援经验与成果;本单位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流程等相关资料;本单位总体规划图纸、装置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

(四)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源,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确定应急预防与应急救援对象的基础。

当潜在的危险成为实际时,生命、财产和环境易受伤害或破坏。因此,在企业危险识别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即每一紧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就是在危险因素辨识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具体分析,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采用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指数评价、预先危险分析、故降类型及危险分析等。建立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使危险分析工作规范化。

(五)应急资源评估

应急救援所需要的组织机构、救援队伍、救援人员、物资装备、专家、信息等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统称。

应急资源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应急资源,也包括企业外的,在评估时都要考虑到。

(六)应急能力评估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初始评估,对企业现有的应急能力、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紧急情况,掌握有关的信息,并对企业目前在处理紧急事件时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估。初始评估工作应由应急编制小组中的专业人员进行,并与相关部门及重要岗位员工交流。

初始评估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识别企业现有的风险,确定哪些是重大风险,对现有的或计划中的作业环境和作业组织中存在的重大危害和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2)确定现有的应急措施或计划,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能消除危害和控制风险,确定企业在事故突发时的应急能力。

(3)找出现有的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确定适用于企业和地方应急方面的相关法规。

(4)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找出问题与不足。

(5)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6)初始评估的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决策基础。

(七)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编写过程如下:

(1)确定应急对象;

(2)确定行动的优先顺序;

(3)按照任务书列出任务清单、工作人员清单和时间表;

(4)编写分工。按任务清单与工作人员清单,进行合理分工;

(5)集体讨论。定期不定期组织讨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6)初稿完成,征求意见,初步评审;

(7)创造条件,进行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验证;

(8)评审定稿。

(八)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四、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2)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3)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

(4)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5)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1)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四)预防与预警

(1)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2)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3)信息报告与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①信息报告与通知。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②信息上报。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③信息传递。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五)应急响应

(1)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2)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3)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①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②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③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六)信息发布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七)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八)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2)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4)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5)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九)培训与演练

(1)培训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2)演练

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十)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十一)附则

(1)术语和定义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2)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本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

(3)维护和更新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4)制定与解释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5)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