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文化苦旅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下《文化苦旅》后离婚,余秋雨经历了什么?)

100人浏览   2024-12-30 08:33:03

余秋雨为什么在和马兰结婚之前写下《文化苦旅》?他想表达什么?

余秋雨因为和小他16岁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的婚恋,备受争议。原因是余秋雨在娶马兰之前,和原配妻子李红有一段维持了十三年的婚姻。

余秋雨

1975年,从小热爱戏剧的李红认识了名声在外的余秋雨。

1979年,相恋整整5年的余秋雨和李红,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在大连路的一间陋室里安了家。因生活拮据,余秋雨只买了一个大橱,一个五斗橱。

李红

李红从乖乖女,一夜间成为一个家庭主妇。令她感动的是,余秋雨对她很是体贴,她不会用洗衣机,而余秋雨就把洗衣的事包揽了。#文史好物大赏#

由于屋小,又是合用煤卫,他们长期没开伙做饭。那时,李红每天下了班,先到娘家把妈妈精心做好的荤素搭配的饭菜拿回家,热了给余秋雨吃。

那一段日子,余秋雨事业上遇到挫折,又患肝炎,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李红特意将娘家那在天井里搭建的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布置成一个书房,让余秋雨吃住在那里,并在那儿安心写作。余秋雨的著名的《文化苦旅》就是那时候创作的。

1992年,李红在整理书桌的时候,发现了不该发现的信件。同年,余秋雨提出离婚,李红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结束了13年的婚姻生活。


有一次,艺术界的一位老专家送给马兰一本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这本书让24岁的马兰认识了40岁的余秋雨,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吸引和折服了。


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这时,一个中年人健步登台嘹亮地招呼她:“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就这样,两人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马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人格魅力打动了,“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

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但他们却没觉得两个人有差距。

也许这就是爱情的缘分吧!

不久他们结婚,如今,余秋雨和马兰依旧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祝福余秋雨老师和马兰老师幸福!

虽然余秋雨和马兰的爱情备受争议,《文化苦旅》也是和李红在一起时写的。但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却是所公认的。《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由此开启了风靡一时的文化散文大热,自出版以来,销售量一直居高不下,至今畅销不衰。

经常有家长说,张老师,你是作家,给我推荐几本课外书吧,最好是孩子爱读,我也可以陪着一起读的。


作为一个作家,我轻易不敢推荐书籍,怕误人子弟。

但是,我一直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推荐这本书,有几个理由:

一是作家用特有的“轻快笔调”写作,在轻松中带领我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寻求“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

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二是,作家在散文中融入了更多的考察、思索;指引我们找到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和正确的文化走向。在作者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

余秋雨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

三是,《文化苦旅》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余秋雨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试图去探究历史本源,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虽寄情于山水风物,却让读者从中发掘人生的真谛和不断对文化灵魂的探索。

《文化苦旅》主要内容有:

1、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2、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3、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