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介绍“律”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聿”字。“聿”,读作yù,既表音又表意。“聿”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手握毛笔的样子,所以被认为是“筆”(即“笔”)的本字。
手写“聿”字演变史
所以“律”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律”的偏旁“彳”读作“chì”,表示行走;“聿”指握笔写字。将两部分的字义综合来看,“律”的本义是指拟定法令并颁布执行。
手写甲骨文“律”字
“律”的字形在甲骨文之后就已经基本固定,仅见到少数异体字。例如,金文中的“律”右下角含有一“止”字,与左下角的“彳”一起组成“辵”字。“辵”读作“chuò”,表示“走走停停”,含义与“彳”大致相同,所以“律”的含义并未改变。
手写金文异体“律”字
总的来说,“律”的演变历程极其平淡。到了秦朝,“律”仅有的变化就是将“聿”的字形更加符号化、规范化。汉隶则一改秦小篆线条圆滑的书体风格,彻底形成今天的标准汉字。
手写小篆和隶书“律”字
回顾一下“律”字——“彳”表示执行、“聿”表示制定;再结合上一期介绍的“法”字——“氵”表示公平、“去”表示“惩恶”,“法律”一词就是制定行为规范、推广到全社会执行、按照公平的原则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手写楷书“律”字
在过往的文章中,我还提出“遵规守道则行稳致远、行正心直则品德高尚”的观点。统观这两个观点不难发现:
法律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道德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是社会真善美的集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前者律他、后者律己。所以我认为:
首先,道德更多地是自我约束的工具,不是谴责他人的武器。可能有些人没有按照道德的共识去做,但是不代表谴责者们就有勇气完成这些事情,所以不要轻易挥动道德大棒。
其次,“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归根结底还是道德。作为一种自上而下形成的社会规范,它决不能仅仅成为某种工具,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执法者必须把稳这个“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