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明清晋商中后期的劳资关系,主要包括东掌、掌伙与东伙关系

100人浏览   2024-08-06 13:16:46

在传统儒家的关系中,“君臣”是一种政治上的关系,“父子、夫妇、昆弟”是一种血缘上的关系,而“朋友”是一种道义上的关系,主要指志同道合者。

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是一个现代经济学上的概念,用在明清晋商群体上,可以理解为是财东、掌柜、经理人、伙计、学徒等之间的关系,资方指的是财东,或说东家,劳方指的是掌柜、经理人、伙计等雇员。

明清晋商中后期的劳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东掌关系、掌伙关系与东伙关系。

东掌关系,东掌关系,指的是财东与掌柜(经理)之间的关系,这是晋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现有研究成果很多,但主要从东掌关系的变迁研究其中体现的道德伦理。

在明代中后期,晋商开始崛起,东掌制开始萌芽,东掌关系是同甘共苦。这时的晋商大多是自携资本,有少量的雇佣劳力,从事长途贸易,比如开中制后,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往返边镇长途运粮换取盐引,对于这些粮商、盐商来说,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启动资金,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雇佣劳动,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以及商贸团队的培养锻炼,这种方式容易将商业做大做强,晋商中很多盐商家族就是这么崛起的。

还有一部分晋商自携资本,周游各地,独自经营,他的这种经营方式随意性很大,赚了钱又散了,以至于最后自己身无分文却自得其乐,这种方式难以将商业做大。也有一部分人是无本起家,他们一般是因为家贫才选择从事贸易一途,通过辗转各地,赚取地区间的商品差价,或是通过当学徒、伙计、帮工等赚取最初的经商经验和创业的起步资金,然后独自创业,一步步做大做强,比如太谷北洸曹三喜等。

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很常见,一是因为明代开中制后,山西地区因为制度优势有一批人富裕起来了,这批先富起来的人的富裕生活使得家乡人躁动起来了,不愿再甘守贫困,愿意冒险从商;二是因为山西各种自然灾害使得困守土地的人们难以维持生计,需要外出谋生路;三是山西人在外地打开了商贸市场,而在经营中非常重视同乡情,更愿意雇佣同乡人,这批先富起来的商人将一批同乡人带出去了。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的财东都参与经营,财东、掌柜、伙计更像是患难与共的一同创业者。

清前期,大部分晋商家族都在这个时期走向鼎盛,东掌制渐趋完善,东掌关系互利互信。财东与“伙计”的合作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财东在富有之后都从具体商业活动中抽离出来,回老家修宅建院,传宗接代。

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其一,很多晋商都是行商起家,常年漂泊在外,与妻子聚少离多,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传宗接代;其二,传统中国人,都有衣锦还乡之情感诉求,不只是晋商富裕之后会回老家修宅建院,徽商、浙商等都有这样的现象,只是晋商大院与徽商大院、浙商大院的风格不同而已,富裕之后有安居乐业的心理诉求,受够了长途跋涉两地分居的行商生活,慢慢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再外出经商;

其三,出现了较为可靠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这时期的职业经理人(掌柜或经理)受着各种约束,其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这诸多条件,使得东掌制成为了晋商管理制度的主要特色之一。在我国商业发展史上,晋商最早创立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立的东掌经营制度,并在其商业实践中广泛运用,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东掌制,是一种委托代理机制,财东以独资或合股的形式筹集资本,然后委托掌柜或经理们去经营。一般来说,财东作为资本家主要拥有所有权,一般不参与经营,但也有些商号财东很多,入股资本多少不一,有部分财东参与经营,或是本来是掌柜或是经理人,他们以资本入股所在商号成为众财东之一。在总分号中,总号的大掌柜拥有无上的权力,各号掌柜和伙友都必须听命于总号大掌柜。

即使总号大掌柜不是财东,或不是最大的财东,总号大掌柜与财东之间有契约上的雇佣关系,但在实际中,在这种雇佣关系中,总号大掌柜与财东之间是建立在信任机制上的互利关系,这种关系不会严格如契约所立一般,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

财东一般不参与人事安排,而且很多商号杜绝财东干预人事,所以财东与一般伙计的距离越来越远,各商号的掌柜也只有在年度结算的时候才与财东见面,如果财东不巡视各商号,绝大部分的伙计可能从未见过财东。

在东掌制运行良好时,财东最重要的职责是选对人来委托,一旦选定,对掌柜(经理)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掌柜(经理)也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财东与掌柜在合作信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东掌制,设置了顶身股制度来激励掌柜与优秀员工的从业热情。

而掌柜(经理)们也不敢轻易违背职业道德,做有损财东利益之事,因为晋商选择的掌柜(经理)大多是知根知底的同乡,而且在晋商圈子里面形成了行业“潜规则”,不录用有污点被辞退的掌柜(经理),掌柜(经理)违背职业道德的代价太大,很可能为了一点小利而导致再难找到工作。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晋商呈上升态势发展的时候,掌柜(经理)在商号中的获利也是随着上升态势增加的,他们能看到较好的将来,大部分人主观上没有意愿冒风险中饱私囊背弃信任,当然也有少部分人私造假账而肥己,不过这与清末相比,只是个别现象。财东与掌柜之间的良好关系是靠信任、互利与道德制约来维持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东掌制就会出现问题。

清末,晋商发展由盛转衰,东掌制弊病丛生,东掌关系也不断恶化。东掌制度的设计对财东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财富带来的权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三种合力的作用下,东掌制才能有效稳定地运行。可是财东间的个体差异很大,财东在代际传承的过程中,只有财富可以直接传承,而经营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很难传承的。

财东后代跟老掌柜之间没有情感积淀,很多掌柜只忠前财东,不忠后财东,而且掌柜在多年的经营中,实力越来越强,甚至会掣肘不懂经营的后代财东。

于是有些晋商家族就用财东家与掌柜家联姻的方式来巩固利益联盟,增加互信,比如榆次聂店王氏家族,结亲有两大原则,首要原则是门当户对,王家发迹后,亲家大都是富商大贾,还有一个原则是与自家商号的掌柜结亲,其目的是以此进一步加强东家掌柜互信,把两家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激励掌柜为王家效力。

其中王家第十二世王棣,王文洲次子,一生中娶过三个老婆:第一个是太谷白燕村人,第二个是太谷里美庄人,第三个是太谷沟子村人,都是王家商号掌柜的千金。

总的来说,财东后代大多沉迷于享乐生活,不懂经营,有的是只花钱不赚钱,不得人心,时有老掌柜功高欺幼主的事情发生。即使有些财东想要有所作为,权力也已经被掌柜架空。财东虽仍是出资者,但又必须仰仗这些掌柜进行经营管理,不能辞退,又指挥不动,对掌柜的一些损公肥己行为也无法处置,长此以往,人心越发涣散。

而且清末战乱国衰,晋商买卖难做,很多商号都是赔本经营,很多商号都倒闭清算撤资了,掌柜看不到光明前景,心生邪念,趁乱携款私逃。国乱如此,更无法度行规来管束每个人,道德滑坡,世道人心大都如此,违背道义的成本很低,掌柜们偷奸耍滑的心理障碍也少了。浏览晋商史料,众多晋商家族衰败时,莫不是掌柜(经理)侵吞财东资产,只有少数掌柜能够在财东为难之时站出来进行援助。

整个晋商衰败过程,那些曾让晋商走向辉煌的优秀品质都异化了,很多论著中倡导的晋商精神在这时也断了传承。东掌制是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极为相似的,如何才能避免晋商衰亡的命运呢?东掌制是因信任建立起来的,也是由不信任崩溃的,晋商东掌制的弊病就是过于信任个人信用。

从人性角度看,只靠道德约束,一项好的制度难以历经各种动荡风波,只靠法规约束,总有钻不尽的漏洞。所以,在商业经营领域,也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法治为本,规范商业市场,抗击各种不测及局势动荡,以德治为辅,用德治优化市场主体行为。